闲来无事,打开B站常常就能刷到“高考仅剩100天,怎么上600?”“这个视频只能帮你上600+”之类的“学习方法论”视频。视频中的up主以一个学长或学姐的身份向观众传授他们的“经验教训”和那些“方法论”,而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都是一片支持的声音。但是,这样的视频真的有用吗?
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,他们每天都非常认真刻苦地读书、刷题、整理错题,遇到不会的题也会请教老师和同学,从早到晚,一刻不停。然而,每当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,他们永远是垂头丧气的那一个。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他们还不够努力吗?我想,不是的。这个问题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,而不能只是简单归结为“不够刻苦努力”。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他们在看到成绩不如意的时候,仍然会把原因归结为是自己不够努力,于是,他们就这样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循环。
反观上面说到的“方法论”视频,里面讲的话题不外乎有这么几个:选题、刷题、整理错题、拿分不靠天赋纯靠努力、心灵鸡汤、卖书。视频从开头到结尾,都充斥着非常强烈的功利性与浓烈的鸡汤味;视频里,up主充满激情的演说就像希特勒的演讲一样,让每一位听众都感到热血沸腾;视频最后和评论区置顶附上卖书的链接......他们大肆宣扬奋力刷题的好处,而不断贬低正确学习方法和个人天赋所在的重要性,在无数观众面前营造了一种“只要我足够努力,我也能上清华北大985”的假象。于是,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样累死累活却陷入死循环的人。
这些视频看似“实用主义”,实则“心灵鸡汤”。
视频里常常强调“选题”“刷题”“整理错题”的重要性,尽管刷题确实有用,但“选题”“整理错题”却是名副其实的形式主义。那些“方法论”视频宣称“刷一题顶别人刷十题”,但实际效果却远不如此,这其实是因为他们所用的方法看似是对刷题过程的思考,但实际上都是些流于形式的自我感动。这些东西对刷题实践中经验的总结是起不到一点作用的。如果你真的想刷题,是用不着专门购买那些精挑细选的题集的,也许你只需要从已有的教材或教辅中按照你的需求来选一些题做。如果你真的想对刷过的题进行深入思考,是用不着专门做一本整理错题集的错题本的,也许你只需要停下来,好好思考斟酌一下刷题的过程,然后从中充分汲取经验。许多人盲目相信这样的“方法论”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进步几百分,却不愿意把做白日梦的时间多花一点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,殊不知,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个过程的,追求快速提分只会落得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,况且这些“方法论”其实都是形式主义。
过分强调努力的作用只会累死自己,有时候也应辩证地看待天赋的作用,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。老高做过一期视频《千萬別努力,努力毀一生》,虽然视频里提到的观点较为极端,但仍然不失参考意义。有许多人没日没夜、拼死拼活却考不上好一点的大学,而那些天赋型选手们稍微努力就能进入顶级学府————这就是天赋的作用。事实上,每个人的天赋都不尽相同。往大了说,有学习、绘画、音乐、运动等不同领域的天赋;往小了看,还可以有烹饪、种植、经营、驾驶等生活中不同方面的天赋。你并非什么天赋都没有,只是你还没发现、或者你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。所以就应该像那些视频中说的那样,去拼了命和那些天赋型选手“一争高下”吗?显然是不可能的。学习确实能够改变人生,但好的人生却不一定是进入顶级学府,它也可以是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小有所成。虽然说应当考虑到天赋的作用,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忽视努力的重要性,因为也只有努力才能最大化天赋的作用。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过好当下,尽力而为,努力达到自己的上限,但同时也要适当放松休息,要规律作息,不要一味去和他人比较,免得最后卷死自己。
虽说有许多这样的“方法论”视频,但仍然不失有一些良心干货视频是值得学习的。这些视频传授的是真正有益的方法,而不是只有励志和鸡汤。就比如有的视频是在教别人怎么自主学习,以防止那种“劣质”老师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影响的;又比如有的视频是在教别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做题方法,可以有效提升做题效率。毫无疑问,这些视频都是有益的,但无论如何,再好的干货也比不过你自己的行动。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,从做题的实践中积累经验、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,就胜过无数“学霸”的“学习方法论”了。
事实上,对于这类视频,我们都应该采取辩证看待的态度,不能被视频里一番热血沸腾的演说冲昏了头脑。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节奏,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的节奏,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,即使那个人是学霸。“方法论”视频也许能为你提供一定的参考,但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对你自己的了解与评估,来规划和制定自己的学习路线,而这也才是真正的“实用主义”。